第349章
  作者有话要说:
  小修。
  第153章 真理
  历史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农历十月,江、浙大旱。
  这次旱情十分严重,康师傅即便还远在塞外出巡,都专门颁发了旨意命开仓赈灾,还特意因此减免了他们两省当年和第二年的税赋,可以说是非常地忧国忧民了。
  这当然不是本朝第一次发生大旱灾,而且也并不只有南方会发生,北方也会。
  事实上,除了旱灾,还有水灾……很难说哪一种灾难更可怕,反正,随便哪一种,都会让百姓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也是因着这一点,康师傅特别重视河务治理——不管是旱灾还是水灾,都能通过水利工程缓解,甚至是防范。这是即便在这个时代都众所周知的真理。
  直到现世,这个办法也依然是防范治理旱灾、水患的最好办法。
  毕竟,这算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种治标不治本的法子。
  只是,不管是什么时代,这都是非常难的工程。
  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因为生产力的局限,想要彻底搞好水利工程,真的很难——几乎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那种难度。
  当然,古代也有诸如都江堰水利工程那样的成功案例。不过这基本上就是属于“神迹”一般的存在了,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那种。
  而且这种工程,有其成功所必需的天时地利人和,并不具备普遍推广的特性。所以,想要借着这种成功经验来治理现在南方、北方的旱灾或者水患,都不太现实。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一场大灾难要降临,却什么都不做罢。
  薛攀想着自己反正都是个要退休的人了,不如就最后做件大事儿,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罢。
  这么一想,还觉得挺感动的。
  不过,这种大事儿,肯定不可能只是停留在空想的阶段,还是得早点儿动手才行。
  薛攀打定了主意,就开始着手布置。
  他要做的,就是把现代那些经过有效验证的治理旱灾的方法给照搬过来——要防范治理旱灾,首要的就是要兴修水利。
  这个事儿,历任河道总督们都在做,康师傅几次南巡也主要都是为的视察这个事儿。
  只是吧,兴修水利这个工程,实在是前期投入太大,修建进度也慢。毕竟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就这样,想要快,也快不了不是。
  人工修造,哪里比得上机器快速。
  所以,哪怕修了十几年、几十年,这河务工程的建筑进度还是差强人意。
  再加上好多堤坝修好了之后,还是会被洪水冲坏,需要反复修补,这么一来,就更浪费时间了。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这种需要从长计议的法子都已经不好用了,但是有些补救措施,倒是可以试一试。
  那么这么一来,就不得不靠大力发展农田灌溉事业这个更加简单一点儿的方式作为替代方案了。
  在这个时代,主要的灌溉农田的方式,还是靠人工取水。
  薛攀感觉,这个时候搞些什么科学灌溉,也不是很现实,但是至少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减少水的蒸发——比如,改大水漫灌为管道灌溉,就可以节约不少水资源。
  江南地区,最多的就是竹子,用竹子制造灌溉管道,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但说不定也是可行的。
  这就得寻找能工巧匠来帮忙了。
  好在薛家原本就在金陵城经营了几代人,积累了不少人脉,想要寻找些擅治竹器的能人,那自然不会太难。
  甚至都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能工巧匠——只要能够选出合适的竹子,然后把它们连在一起做成管道连通到农田里就可以啦。
  这么一说,不就是非常简单了么。
  为此,薛攀专门找了马六来负责这件事儿——这小子作为薛家在京城的产业的总掌柜,已经有了不小的能量,这种小事儿,交给他去办,肯定没有啥问题。
  如果有啥问题,这不是还有他这个东家呢么。
  有他兜底,马大掌柜当然可以放手去飞,咳咳,是放手去做。
  信步走到了京城最繁华的当铺“恒舒典”,薛攀果然找到了正在忙活的马六。
  “恒舒典”作为他们薛家在京城产业的核心,几乎是作为集团内部的资金调度中心来使用的。
  马六一直都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这里,基本上是按照民营商业银行的雏形来运作的,这也是薛攀的意思。
  主要当然是给自家的产业提供支持,但是也可以接一些交好商家的资金周转需求。
  说实话,当马六第一次盘点他自己反对但是薛攀坚持的这个所谓的“赔本儿放印子钱”生意盈亏的时候,整个人都惊呆了。
  明明利钱要的那么低,为啥还是赚钱的,马大掌柜百思不得其解,还是薛攀给他解惑了——无他,“薄利多销”、“人情大于金钱”而已。
  这是一种高端局,当时还年轻的马大掌柜的还不是很懂,但是没过两年,他就懂了。
  不得不佩服他们东家,这思维就是高端。
  马六再一次为薛攀的高端商业思维深深折服,然后干得更起劲儿了。甚至把这“恒舒典”真的要搞成一家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