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对这些人要求不高,只需要他们学会看温度计,背熟手册上各类木料的加工数据就ok。至于其他问题……会有一位窑将24小时值班的。
……
木料干燥出窑后,就进入加工阶段。眼下由于没有电,所以加工木料全部是手工操作,在穿越众看起来效率很低。然而这种效率在所有的明人和荷兰人木匠眼中,已经是超级速度了,无它,唯钢锯尔。
中古时代的金属加工技术,和后世人们常见的钢锯条完全是两个概念。经过低温冶炼后的,充满杂质的熟铁块被铁匠打制成锯条。
这种廉价的日用品自然不会用到所谓的“百炼”手艺,所以随时随地需要修齿的软铁条,以及硬度同样感人的其他木工工具,是造成这一时期房屋,船舶,家俱等物品价格高昂的元凶之一——费工。
穿越势力所用的“进口物资”,由于只需要考虑体积,而不需要考虑价格,所以在质量方面是尽可能走病态路线:普通的碳素钢锯条不需要,含钒的高级模具钢制造的机制锯条才是眼下这些中古木匠手中的神器。
坚硬的,合抱粗的青冈木被大锯轻松拉成木板和木桩,无比顺手的刨子很快将木板推出光滑的平面,中外木匠们在惊呼连连中爱不释手地抚摸着手中的工具,然后准备好好打造一些艺术品家俱出来练个手先。
然而这时候凶残的昆仑老爷出现了。老爷把几张大纸钉上工棚墙面,纸上面有用蓝色墨线画出来的工件图,所有竹材和木料都被限定成几种固定规格的工件,蓝线画出的工件图是工匠们从未见过的三视图,一目了然,规格清晰。
最后,按照人头,每一位大工都领到了一套包含钢卷尺在内的测量工具,并且被告知:尺在人在,尺丢头丢。
第97节 居者有其屋
赤崁新区很快收到第一批建材。这里原本已经寂寞下来:简易码头建好后,大部队改在窑区上班,新区只留下少数人,每天在美丽的滨海岸边硬化着地球表面。
随着建材到来的还有建筑工和人数不少的穿越众,今天的样板房工程很重要,所以由专业人士郑洋洋主持。
郑洋洋名字听起来像个二代,其实他是个木匠。高中毕业就在老舅的木器厂上班,后来有一段时间跑去美帝那里打黑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墨西哥工友一起给人搭木屋,也算是学贯中西。
郑洋洋的年龄在穿越众里面算是小字辈,只有25,但是在木结构建筑上人家可是猴群泰斗——其他搞砼基础,扎钢筋的货一抓一把,玩木器的还真没有。
在郑洋洋电动大喇叭指挥下,工人们喊着号子,首先把8根经过表面碳化处理的木桩钉入地面,这8根桩子两两相对,组成一个长方形。
方型木桩的规格是20乘18厘米,一头削成四棱尖,另一头捆扎着麻绳作为紧固筋,理论上这里应该用铁丝的,眼下只能凑活。
木桩高出地面60公分,这个高度已经足够,蛇虫能避免,正常的降雨也不会造成威胁。
挖机只用10分钟就能砸到位的6根底桩,30个人轮流换班,喊着号子用了半小时才搞定。这还是今天情况特殊,老爷们急着看成果,正常情况下还会更慢。
接下来是准备好的底板和框架上场。这里每一块梁板,都是在工棚里经过郑洋洋最后测量过的,就是为了今天的样板房能少点波折。
8根基桩上很快搭建起长方形底框,所有的接头都是榫卯结构——是的,没有用钉子。
在旧世界,榫卯结构早已是一种消失的技艺,通常只在古董拍卖会上见到。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快捷方便的木螺钉,合页完全将榫卯替代。但是眼下是17世纪,蛮荒的岛屿上没有木螺丝,杭州运来的那点熟铁钉量少质差,再加上有现成的明人木匠,所以榫卯结构的木框架就顺理成章出场了。
精准测量过的榫头稳稳镶入卯眼,这一刻,榫卯的优势尽显无遗。
由于接头处要经过不同程度的切削,掏挖,所以榫卯结构的缺点就是必须用硬木。这个缺点当下自然没人在意,窑区里堆满了樟木,台湾榉这一类硬木。
底盘安装好以后,统一长度和直径的绿竹被用来搭建墙壁,墙壁通过底部预留槽和捆扎固定,之后的屋顶一头高一头略低,是最简单的斜坡顶,薄板上铺点草席完事。
在一切准备好的情况下,30个搭积木工人用掉整整9个半小时,才完成了这座再普通不过的长条型吊脚竹木简易房。
怎么说呢,作为穿越政权的第一座自建房,虽说样式low了点,也没有用来看夕阳和调情的木廊和栏杆,但是这间屋子的科技含量可不低!
小屋既规避了材料不足的问题,又代表着预制件构造的先进方向,美式标准件混搭中式榫卯结构,这是拉布拉多和中华田园犬的完美串种,是穿越众智慧的结晶。
鉴于小屋的设计者叫郑洋洋,所以这类军营式宿舍,从设计定稿的那一天,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洋房”。
当一大帮人兴冲冲踩着木阶,走进房间后,发现里面还是满宽敞的。长条型的屋子总长10米,宽2.8米,每间屋子的标准入住人数是10人。
设计中屋里会摆放5张高低床,床宽1米,长2米,这样会留出来0.8米宽的过道。
两张床之间会有一个40公分宽的双层床头柜,和床一起占用掉7米距离。剩余的长度会留给门道和屋尾,门道摆张长条桌,屋尾会多出一个隔档,那里是后门和尿桶的位置,用来晚上起夜。
……
木料干燥出窑后,就进入加工阶段。眼下由于没有电,所以加工木料全部是手工操作,在穿越众看起来效率很低。然而这种效率在所有的明人和荷兰人木匠眼中,已经是超级速度了,无它,唯钢锯尔。
中古时代的金属加工技术,和后世人们常见的钢锯条完全是两个概念。经过低温冶炼后的,充满杂质的熟铁块被铁匠打制成锯条。
这种廉价的日用品自然不会用到所谓的“百炼”手艺,所以随时随地需要修齿的软铁条,以及硬度同样感人的其他木工工具,是造成这一时期房屋,船舶,家俱等物品价格高昂的元凶之一——费工。
穿越势力所用的“进口物资”,由于只需要考虑体积,而不需要考虑价格,所以在质量方面是尽可能走病态路线:普通的碳素钢锯条不需要,含钒的高级模具钢制造的机制锯条才是眼下这些中古木匠手中的神器。
坚硬的,合抱粗的青冈木被大锯轻松拉成木板和木桩,无比顺手的刨子很快将木板推出光滑的平面,中外木匠们在惊呼连连中爱不释手地抚摸着手中的工具,然后准备好好打造一些艺术品家俱出来练个手先。
然而这时候凶残的昆仑老爷出现了。老爷把几张大纸钉上工棚墙面,纸上面有用蓝色墨线画出来的工件图,所有竹材和木料都被限定成几种固定规格的工件,蓝线画出的工件图是工匠们从未见过的三视图,一目了然,规格清晰。
最后,按照人头,每一位大工都领到了一套包含钢卷尺在内的测量工具,并且被告知:尺在人在,尺丢头丢。
第97节 居者有其屋
赤崁新区很快收到第一批建材。这里原本已经寂寞下来:简易码头建好后,大部队改在窑区上班,新区只留下少数人,每天在美丽的滨海岸边硬化着地球表面。
随着建材到来的还有建筑工和人数不少的穿越众,今天的样板房工程很重要,所以由专业人士郑洋洋主持。
郑洋洋名字听起来像个二代,其实他是个木匠。高中毕业就在老舅的木器厂上班,后来有一段时间跑去美帝那里打黑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墨西哥工友一起给人搭木屋,也算是学贯中西。
郑洋洋的年龄在穿越众里面算是小字辈,只有25,但是在木结构建筑上人家可是猴群泰斗——其他搞砼基础,扎钢筋的货一抓一把,玩木器的还真没有。
在郑洋洋电动大喇叭指挥下,工人们喊着号子,首先把8根经过表面碳化处理的木桩钉入地面,这8根桩子两两相对,组成一个长方形。
方型木桩的规格是20乘18厘米,一头削成四棱尖,另一头捆扎着麻绳作为紧固筋,理论上这里应该用铁丝的,眼下只能凑活。
木桩高出地面60公分,这个高度已经足够,蛇虫能避免,正常的降雨也不会造成威胁。
挖机只用10分钟就能砸到位的6根底桩,30个人轮流换班,喊着号子用了半小时才搞定。这还是今天情况特殊,老爷们急着看成果,正常情况下还会更慢。
接下来是准备好的底板和框架上场。这里每一块梁板,都是在工棚里经过郑洋洋最后测量过的,就是为了今天的样板房能少点波折。
8根基桩上很快搭建起长方形底框,所有的接头都是榫卯结构——是的,没有用钉子。
在旧世界,榫卯结构早已是一种消失的技艺,通常只在古董拍卖会上见到。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快捷方便的木螺钉,合页完全将榫卯替代。但是眼下是17世纪,蛮荒的岛屿上没有木螺丝,杭州运来的那点熟铁钉量少质差,再加上有现成的明人木匠,所以榫卯结构的木框架就顺理成章出场了。
精准测量过的榫头稳稳镶入卯眼,这一刻,榫卯的优势尽显无遗。
由于接头处要经过不同程度的切削,掏挖,所以榫卯结构的缺点就是必须用硬木。这个缺点当下自然没人在意,窑区里堆满了樟木,台湾榉这一类硬木。
底盘安装好以后,统一长度和直径的绿竹被用来搭建墙壁,墙壁通过底部预留槽和捆扎固定,之后的屋顶一头高一头略低,是最简单的斜坡顶,薄板上铺点草席完事。
在一切准备好的情况下,30个搭积木工人用掉整整9个半小时,才完成了这座再普通不过的长条型吊脚竹木简易房。
怎么说呢,作为穿越政权的第一座自建房,虽说样式low了点,也没有用来看夕阳和调情的木廊和栏杆,但是这间屋子的科技含量可不低!
小屋既规避了材料不足的问题,又代表着预制件构造的先进方向,美式标准件混搭中式榫卯结构,这是拉布拉多和中华田园犬的完美串种,是穿越众智慧的结晶。
鉴于小屋的设计者叫郑洋洋,所以这类军营式宿舍,从设计定稿的那一天,就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洋房”。
当一大帮人兴冲冲踩着木阶,走进房间后,发现里面还是满宽敞的。长条型的屋子总长10米,宽2.8米,每间屋子的标准入住人数是10人。
设计中屋里会摆放5张高低床,床宽1米,长2米,这样会留出来0.8米宽的过道。
两张床之间会有一个40公分宽的双层床头柜,和床一起占用掉7米距离。剩余的长度会留给门道和屋尾,门道摆张长条桌,屋尾会多出一个隔档,那里是后门和尿桶的位置,用来晚上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