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534节
  石家沟这地方虽然不咋富裕,但人口少,当年的自然资源估计也够丰富。
  前面就是小雅河,依山傍水的其实也挺好。
  农耕社会自给自足,能有这么一片山林土地,已经算是挺不错了。
  别看许海涛比许瑾萍大好几岁,可要是论肚子里的墨水,三个绑一块儿,也赶不上许瑾萍啊。
  许海涛无奈的翻了个白眼儿,“得,我说不过你,你有理。”
  旁边的人听着兄妹俩对话,都憋着笑。
  全家人都知道,许海源和许瑾萍这俩妖孽爱看书,不管什么知识都有所涉猎。
  谁要是跟他俩辩论,那不得输的老惨了?
  许海涛这算是识相的,要是再继续,惹得那兄妹俩一起上。
  估计其他人全都绑一块儿,也不一定说得过那俩。
  这山下是耕地,越往上走就是林子了,有一些梨树,也有点儿山楂树。
  此时那梨树上的果子还没长成,山楂也青绿着果子,还没多大呢。
  抚松那边没有山楂,只有山里红,孩子们对比了一下,发现两种植物还是有点儿区别的。
  “唉,好可惜啊,这要是秋天来就好了,可以爬树摘梨。
  奶奶不是说老家的梨可好吃了么?
  说是秋天摘梨的时候,都得底下有人用被单接着,要不然那梨一碰就碎了。”
  许海清望着梨树上的还青绿的果子,吸溜了一下口水。
  他真的挺想尝一尝,奶奶说的那个什么尖把酸、平顶香、花盖梨、香水梨都是啥味道。
  还有,奶奶说过,冻梨其实是个特殊的品种,就叫冻梨。
  那种梨秋天的时候不能吃,又酸又涩根本不好吃。
  等着冬天冻过了,梨肉雪白细腻、梨汁酸甜可口,可好吃了。
  许海清就特别想知道,那样的冻梨得多好吃?
  跟现在常见的苹果梨或者花盖梨冻出来的冻梨,究竟有啥不同?
  “那等着秋天,你让咱爸带你再来一回。
  要不咋办啊?你也不能在这一直住到秋天。”
  许瑾萍扭头看着弟弟,这吃货脑子里啥都没有,就惦记着吃啊。
  这本事,服了。
  “姐,秋天我得上小学了。
  再说,秋天咱爸咱妈多忙啊,他们有功夫领我回来?
  切,我要是敢说,屁股都得让他们给打成八瓣儿。”
  许海清摸着屁股,一脸害怕的嘟囔。
  他姐是不是以为他傻?他是爱吃不假,可他有脑子,不傻。
  “那你还费什么话?你回来是来吃的啊?”许瑾萍瞥了眼弟弟,哼道。
  许海清刚想再说点儿啥呢,就听见前面哥哥们在喊了。
  “都快来看啊,这是啥东西?咋浑身都长刺啊?这是果子么?
  一身刺儿的果子,可咋吃啊?”
  许海清一听,也顾不上跟姐姐斗嘴了,拔腿就往前跑。
  前面山坡上,是一片大家没见过的树。
  树上有刺儿,还长着好多绿色的毛球,那毛球上面布满了刺儿。这是个啥东西?
  “这应该是是大娘说的栗子吧?我在书上看见过,说是栗子外壳都是刺儿。”
  大家伙儿都没见过树上的栗子,只能大概猜测。
  第六百九十四章 惊动很多人
  孩子们都没见过长在树上的栗子,只能猜测。
  许海涛索性找了棵矮点儿的树,从上面折下根带着毛茸茸果子的树枝。
  然后孩子们找了石头啥的,轻轻将带刺的毛球砸开,露出里面还没长好的栗子。
  “原来,这栗子是长成这个德行啊?我还以为这玩意儿在树上就是光滑的呢。”
  众人见了里面的栗子,恍然大悟,合着是这样的东西。
  梨青着、山楂没熟,栗子也没长好,孩子们都觉得没啥意思。
  倒是许海源眼尖,发现旁边灌木丛里有星星点点的红色,凑过去一看,竟是托盘儿。
  “快来,这边有托盘儿,好大啊,比咱家那边的大多了,难怪咱奶说。”
  放眼望去,前面一大片托盘儿秧子,都结了红红的果子。
  那果子真的挺大,跟成年人大拇指差不多,可比家里那边的大多了。
  孩子们这下来了本事,去路边摘了几个老母猪哼哼儿,也就是大力籽的叶子。
  跟蒲扇一样大小,用来装托盘儿正好。
  这些小家伙也不怕挨扎,进了灌木丛里头,开始摘托盘儿。
  这一片儿山都是许世全家的,他家孩子都出去了,也没人上山来摘托盘儿。
  这下孩子们可逮着了,就跟大扫荡似的,都给摘了。
  孩子们在山上摘托盘儿,山下这时候,又来了不少人。
  其中还有青山沟乡的书记、乡长。那不用说啊,肯定是姜福海打电话叫来的。
  其实许世彦等人开车路过青山沟乡的时候,就有人看见了,跟乡长汇报。
  乡长也正问呢,他担心这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领导,直接下村了。
  正打听的工夫,就接到了姜福海的电话,说是石家沟老许家来亲戚了。
  从抚松那边过来的,开了五辆车,两辆轿子三辆吉普。
  那些人里面,有俩县里上班的科级干部,还有一个是市属国营企业的总经理。
  那青山沟的乡长一听,赶紧挂断电话,就找到了书记。
  俩人一商量,这事儿得往上报啊,不能瞒着。于是又给县里领导打了电话。
  也不怪乡里干部这么兴师动众,青山沟这边咋说呢,真不是啥大地方,可能几年也来不了个啥干部。
  别管是哪个省哪个县了,像许世彦他们这样身份的,很少来青山沟这种地方。
  况且,姜福海说了,来人是抚松那边的。
  去年冬天,昌图那边有人过来收生猪。
  给的价钱不低,一下子就整走了几百头呢,听说那边养猪的去年都没少挣钱。
  还有,丹东靠海的地方,去年冬天有人过来大批量买海鱼、大虾啥的,听说也没少卖钱。
  而前来收购的,正好就是抚松的人。
  过年的时候大家伙听说这消息,都羡慕懵了。
  要是他们这也来人收购点儿啥,是不是日子也能好过些啊?
  所以一听说是抚松来的,大家这心思就活了。
  别管是干啥的,那么大的干部过来,好好招待着。
  以后能跟抚松那边扯上关系,指不定就能沾着光儿呢?
  有这想法的不光是青山沟乡的干部,县里接到电话,也是这个想法。
  于是,县里嘱咐了青山沟乡的书记,一定好好招待人家,这边也马上安排人过去。
  就这样,在许世彦还以为这次出来挺低调,没咋惊动旁人的时候,宽甸城的干部,已经着急忙慌的开车往青山沟走了。
  也不怪他们这样,属实是宽甸这边没啥太好的致富项目。
  以前,宽甸这边以采矿和冶炼为主,当地产硼矿、菱镁矿、铅锌矿、铜矿、铁矿等。
  后来产业调整,不少采矿冶炼企业亏损,都被迫关停了。
  八五年的时候,牛毛坞乡跟河南开封化工厂合办了硼酸厂,就算是挺大的企业了。
  之前县里也有化肥厂啥的,后来效益不好,都相继转产硼砂。
  这采矿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越开采储藏量就越少,而本地其他产业又不怎么发达。
  以前这边还养柞蚕来着,本县的丝绸主要销往丹东。
  可随着林业资源逐渐减少,柞蚕养殖面积也越来越小,县丝绸厂已经合并给了丹东丝绸二厂。
  全县倒是有几家罐头厂,生产几种水果罐头。
  可如今这罐头也不是前些年了,销量不咋好,不少罐头厂也面临着生存困难问题。
  县里干部也是愁,谁不想本地百姓过上好日子啊?
  可环境条件限制,他们也没办法。
  都知道抚松出产人参,听说那边人参出口都能挣外汇,那边的人可富裕了。
  所以这一听说是抚松那边来人了,也别管来的是什么人,去见一见,指不定就能有收获呢,是吧?
  所以,当许世彦和苏安瑛拉着两车从桓仁采购的东西返回石家沟时,就看见石家沟沟口那块儿,又停了好几辆车。
  许世彦还纳闷儿呢,这是哪家又来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