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华 第171节
老实说,皇后今天看见袁淑妃这模样也十分意外。她虽然不知道袁淑妃以后再难有孕,但按理说,孕育了七个月的龙胎突然失去,没了依靠,袁淑妃该是大受打击才对。且她这会儿也正是能博得皇帝怜惜的时候,正该装一副弱不禁风楚楚可怜的模样,怎的到头来却全然是相反的,竟是摆出前所未有的宠妃气派,竟似是要跟她这皇后分庭抗礼一般。
难道说袁氏已经知道了她下药的事儿?这念头在皇后心里一闪就被抛开了。只要袁氏小产,不管怎样都会疑心到她身上的,然而没有证据,袁氏也只能咽了这口气。
皇后想到此处,不由得又得意起来,连袁氏头上凤尾钗镶的硬红宝石也不觉得很刺眼了,轻飘飘瞥了袁淑妃一眼,便笑眯眯抹下手腕上一只镯子,赏给了正在太后面前答话的崔幼婉。
太后正拉着崔幼婉一脸亲切,看见皇后赏下来的这只镯子,不由得微微皱了皱眉。皇后最重自己身份,所戴首饰皆为赤金,多镶红宝,从来都是份量颇足。虽说这些东西戴起来的确有中宫风范,然而赏给崔幼婉这样正在热孝之中的人却大不适宜。不说别的,只看崔幼婉穿得如此素净,手上戴一只镶着好几颗红宝的赤金镯子,就颇有些不像样子。
然而皇后一向如此,行事只凭自己高兴,并不管究竟是否妥当。太后也只能当做没看见,也叫宫人取了一对钗来赏了。这对钗却是羊脂白玉的,既贵重又不打眼,孝中正宜佩戴。
崔夫人看见这对钗,心里顿时咯噔一下。钗这东西却不是随便能赏的,时下女子定亲有所谓插戴之礼,便是未来婆母亲至女家,将一支钗插在女子发间,以示亲事结定。虽说此礼起于民间,但到了如今,也有些官宦人家在三书六礼之外也行这插戴之礼。太后此刻拿出一对钗来,只怕是另有寓意了。
果然太后看着盘子里的玉钗笑道:“崔夫人,你这女儿生得实在是惹人爱,不但相貌生得好,听这说话也是贤淑周到。年纪已经十五了,想来在家里也跟着你学些中馈之事吧?”
崔夫人连忙道:“太后过奖了。小女不过是自幼读过几本书,略知道些女德女诫罢了。倒是家里人少,前两年起少不得就让她帮着我理些家事了。”
太后含笑道:“有道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书读得再多,失了规矩反倒不好,还是安分守时最为要紧。”
她这么慢悠悠地说着,目光就有意无意往下瞥了过去,顿时殿内一众嫔妃的目光都落到了桃华身上。
要说最不安分守时的人,至少在座的除了这位安郡王妃之外,再也数不出第二个了。
桃华却坐在那里怡然自得,甚至还对太后笑了笑:“母后说的是。女子若是无才,安分守时最是要紧的。”
一众嫔妃全部默然。圣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不是说女子若是无才,就该安分守时,这岂不是说女子若有才,便不必受那些规矩的束缚了?
就连太后也被轻轻噎了一下,脸色微微有些变化——她可不是这个意思!
皇后本就时刻想捉桃华的小辫子,这会儿顿时笑了出来:“安郡王妃,本宫看你回去该好生读读书了,怎的连圣人的训诫都不通?这身为女子,只读医书可不成,总得多读几卷圣人书,肚子里有些墨水才行呢。”
桃华欠了欠身:“是。多谢娘娘教诲,只不知此语出于何处,还请娘娘告知,容妾身回去捧读。”
皇后顿时也怔了怔。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语出处实不可考,不过是流传于口头的一句话,虽然众人说时都会习惯性地冠以“圣人云”之语,但其实无论孔孟之著作,都根本不曾见有此语。现在桃华这么一问,她还真的答不出来。
太后暗暗叹气。蒋氏说这话本不是对着皇后,而是在反驳她刚才所说的话。这实在是大胆,盖因在座诸人,还没有哪一个的身份比她这太后更尊贵。然而蒋氏又的确有底气说这话,若是她安分守己了,蓝田洛南两县的疟疫由谁来治,这种痘之事又何由而来呢?
正因如此,太后只稍稍用言语刺了一句,被桃华绵里藏针地反驳回来,便不打算再说什么了。偏偏皇后自以为捉到了破绽非要开口,还被问得无言可对,简直是来添乱的。
崔幼婉在一旁细声细气地道:“圣人之言甚多,而万变不离其宗,民女以为,只要随便择一本细细捧读,悟通其中道理即可,似乎倒也不必限定于某几句,这反倒是胶柱鼓瑟,落了痕迹……”
她说完之后,仿佛才发现自己失态,连忙起身向皇后屈膝行礼:“民女一时冲动,竟大胆在娘娘面前开口,还请娘娘恕罪。”
她这是替皇后解围,皇后怎么会怪她,点头笑道:“你这话说得有理,可见是仔细念过书的。既是有理,本宫如何会怪罪于你,快起来吧。”转头瞥了桃华一眼,“安郡王妃也该向崔姑娘学学才好。不然说出去你不读书,也有些丢了安郡王的脸。”说罢,又笑了一声,“不过怕也是本宫多虑了,安郡王自己也是爱武不爱文的,可见你们是一家人了。”
太后听她后头越说越不像,连忙将身一侧,正预备着咳嗽两声,就听桃华点头笑道:“娘娘之才,我不如也。崔姑娘说得这般有道理,可见也是有才之人。”
顿时袁淑妃就端起茶杯来低头宽茶了,嘴角却掩不住露了一丝笑意。太后刚刚才说女子无才便是德,郡王妃就大赞皇后和崔幼婉有才,岂不是在说她们无德么?皇后也真是不开窍,明知道这蒋氏是个骨头硬的,如今还有身份,就不能不去撩拨她么?
若是在道理上能压得住她也就罢了,偏偏这蒋氏口齿锋利得很,饶你引经据典,她不按常理出牌,总能抓住一点漏洞。皇后方才已经吃过亏,被人解围之后竟然还不罢手,也实在是愚强得可以了。
桃华本来是不想跟皇后斗这种嘴的,毕竟身份上她总归是要差着一点,又是在人家的地盘上,稍稍反驳几句表明自己不是任人揉捏的面团也就够了。谁知道皇后最后又把沈数扯出来,分明是在暗指沈数不通诗书,是个武夫。
且不说沈数是读过书的,就算真没读过那些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凭他自幼就进军营,跟着舅父表兄抗击北蛮的功绩,桃华也不许人这样讥讽他。
皇后先还没琢磨出这意思来,及至看见袁淑妃的模样,顿时醒悟了过来。然而桃华是在称赞她有才华,她又不能说自己没才华,一时间反驳也不是,不反驳也不是,一口气硬生生噎在胸口,既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
太后这时候才来得及拿了手帕掩着嘴咳了几声,崔幼婉连忙倾身过去,扶住她手臂,轻轻替她拍抚后背,顺势将这话题掩了过去。
桃华也起身过去:“母后可是身子不适?春夏之交柳絮飘飞,易令人犯嗽症,若是起风的日子,母后还是少往园子里走动。”
太后咳了两声,拉了桃华的手:“难为你还惦记着我。这些日子听说你在皇庄上制那痘苗,眼瞧着又瘦了些。哎,再过些日子就要开始种痘,你怕是更要忙了。好好一个郡王妃,却要吃这些辛苦。”
“如今太医院里选出来的那些人都培训过了,到时候就由他们动手,其实也并不辛苦。”桃华才不相信太后是关心她呢,后头肯定还有后着,是打算不让她再管种痘的事了?
事实证明桃华的思想跟太后完全是两个路子。因为太后下一刻说的话真是颇出她意料之外:“这种痘的事儿,说实在的本不该你来承担,可若交给别人,不但皇帝不放心,我也不放心,这毕竟是关系着天下百姓的大事,也只你能做得起来了。”
“母后实在太过奖了,我不过是尽心尽力罢了……”桃华被这肉麻的称赞说得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事若反常即为妖,太后肯定有什么手段在等着呢。
可到底是什么手段?至少从现在看起来,不像是要讲治死崔知府的事儿啊。毕竟刚刚肯定了要她来主持种痘,就算再计较起崔知府的死,也不能立刻就自打嘴巴,把话吞回去吧。
太后慈爱地笑了笑,摸了摸桃华的手背:“只是你如今是成了亲的人,郡王府里还有一摊子事儿等着你呢。别的事或可不理,老四却是要照顾的。他打小身子弱,又有眼疾,我实在是不放心。”
桃华心里一紧,忽然想到了什么。太后不容她想明白,立刻接着道:“说起来为国舍家这种事,原该是他们男人的责任,如今却都叫你担了,也真是——哎,为了天下百姓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皇帝是个男人,哪里知道后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呢,少不得我替你做主,找个人替你分忧罢了。”
分忧……桃华用眼角瞥了一下崔幼婉,果然见后者虽然微垂着头,手指却紧紧绞着帕子,侧脸上禁不住地露出一丝兴奋激动。
原来是在这儿等着她呢。桃华微微一笑:“多谢母后关心。不过王爷如今跟着我住在皇庄上,并不相离,照顾起来倒也方便,并无须假手于人。”
殿中的妃嫔们都为了那句“并不相离”心里抽了一下,无端地生起一股羡妒来。她们虽说是天子妃嫔,可前朝后宫瞧着不远,中间却像是隔了天堑一般,任谁也不敢说一句跟皇帝“并不相离”。倒是这安郡王妃,随口就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真是夫妻情好,彼此相得了。
皇后忍不住道:“那皇庄上是制痘苗的地方,听说你们弄了好些个得天花的牛过去,如何能让安郡王住在那里?还是母后说得对,你既忙着外头的事,府里自当有个替你分忧的。崔姑娘既通诗书,又能管家理事,给安郡王做个侧妃,当是够格了。”
如果说开始皇后只想看看蒋氏的热闹,那这会儿她是非把崔氏塞进安郡王府不可了。说什么并不相离?她身为皇后,跟皇帝都不曾如此恩爱过,凭什么蒋氏就能!
桃华仍旧在笑着,目光却锋利起来:“崔知府为国捐躯,似乎头七尚未过完,崔姑娘身有重孝,此时谈论婚嫁之事,似乎有些不妥。且既是烈士之女,为妾为侧岂非辱没了?还该择一良人,正经聘嫁才好。”想给她塞个侧妃来碍眼?休想!
殿内的嫔妃们再次陷入了沉默。其实安郡王妃说的每句话都是正理。父亲去世未满头七就说嫁人,口称为国捐躯却令其女为妾,这都是会被人诟病之事,只不过这个妾是有封诰的侧妃,比一般人家的妾强得太多就是了。
然而,提起此事的却是太后,用的还是替安郡王妃分忧的借口。太后可是安郡王妃的嫡婆母,又是这天下身份最贵重的女子,她说出来的话哪怕皇帝都不好反驳,安郡王妃竟不恭恭敬敬地接了,委实是大胆。
太后轻咳了一声:“崔姑娘已经及笄,再守三年便蹉跎了花信,崔知府地下有知,想来也难以放心。民间素有热孝百日之内出嫁的风俗,如此,女儿有了归宿,倒也堪可告慰亡人了。”
皇后接口道:“母后说的是。何况蒋氏你如今忙着种痘之事,过些日子或许还要出京,哪里能照顾得好安郡王呢?母后好心给你寻了个妥当的人做帮手,你且要知道好歹才是。且安郡王按制也该纳一位侧妃两名侍妾,这才像个皇家的模样。听说如今你们府里别说侍妾了,就连贴身侍候的丫鬟都被你打发了,这如何成体统?你既做了皇家妇,就该有皇家妇的气度,这妒之一字乃妇人大忌,身为正妃,更是不可有的。且你成婚半年,至今都未有消息,安郡王已经二十多岁了,你莫要耽搁了他的子嗣才是。若是你生不出,先让侧妃或侍妾生一个也是好的,也能给你带一带儿女缘份。”
皇后这一大篇话讲起来滔滔不绝,颇有得理不饶人的架势。桃华开始恼怒,到后来却被她气笑了:“娘娘放心,妾身再糊涂,也不敢在子嗣上动手脚的。不过王爷虽说已经二十出头,但比他年长仍未有子嗣的也大有人在,妾身愚见,似乎也不必太过着急。”
要说妒,谁能比皇后做得更过份?沈数二十几了没孩子她就着急了?那皇帝已经三十了,儿子在哪里呢?她把嫔妃肚子里的胎儿弄掉的时候,怎么不说这话呢?
皇后刚才说得痛快,倒忘记了自己身上还背着一堆不是呢,现在被桃华这么一刺,猛然噎住,脸都微微胀红了。待要发怒,桃华又不曾指名道姓,待不发怒,脸面上又实在下不来。
太后在一旁用力咳了一声,沉下脸来:“蒋氏,你这般说可就错了。”
桃华立起身来,不卑不亢地道:“请母后教导。”
太后看她这镇定的模样就窝火,难道她真就以为,有皇帝撑腰,连她这个太后都可以不放在眼里了?
“说什么旁人年长仍无子嗣所以不必着急,这些话外人说得,你身为老四的正妃却说不得!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嗣乃是正事!你这般漫不经心,难道是要置老四于不孝不成?可知先帝在地下,也必定盼着老四早些有子嗣呢。”
太后说着,抬手指了指下头坐着的陆盈:“你瞧瞧这宫里,哪个不把皇帝的子嗣大事放在心上?如今陆宝林有孕,皇后日日照看,嘘寒问暖,只盼着生个皇子出来,也好告慰先帝。这才是正妻该做的事。我听说老四对你也极为宠爱,如此,你更该为他着想才是,若是恃宠而骄,耽误了子嗣大事,我却不能容。”
一殿的嫔妃都噤若寒蝉。太后把话说到如此地步,是明白地拿身份来压制安郡王妃了。倘若安郡王妃还不肯答应,除非是要跟太后撕破脸皮。
蒋梅华心里呯呯乱跳,紧张之中又隐隐的有一丝兴奋和幸灾乐祸。再精通医术又怎样?哪怕能让天下皆为你立生祠,婆母为你择定的侧妃,你敢不接下来吗?女子就是女子,为人媳就是为人媳,哪怕丈夫爱宠,上头的长辈也能压死你。
陆盈急得两脚在裙子里轻轻地踏动,如坐针毡,只是太后教导儿媳,哪里是她这样的小嫔妃能插嘴的,只是干着急罢了。
“怎么?”太后说完了话,见桃华立在那里不动,脸色就沉了下来,“我说的话你也不听了?还是你当真妒嫉,连侧妃也容不得?”
桃华真想给她顶回去,然而那实在是不明智。何况以太后的身份,若是真撕破了脸皮,直接下道懿旨把崔幼婉指给沈数也是可以的,就如当初不顾外人议论,硬是在上元节设局让沈数娶了她一样。外人或许会指摘太后别有用心,可是她与沈数却不能抗旨。
“母后关心王爷,我自是求之不得。”桃华皮笑肉不笑地扯了扯嘴角,目光向崔夫人看过去,“说起来这倒也是缘分,想当初先帝为王爷定下的就是崔家大姑娘,只可惜竟仙逝了……如今崔二姑娘能进郡王府,想来崔大姑娘看见妹妹有此归宿,心里也会高兴的吧?”
与其跟太后硬顶,不如釜底抽薪。崔家还有欺君之罪背在身上呢,现在就这么大胆要把第二个女儿再嫁给沈数了吗?
崔夫人本来还安稳坐着。她自然听得出来桃华是不愿意接纳崔幼婉的。这也是常理之中,哪个女子会愿意夫君被别人分去呢?不过本朝郡王后宅有制,侧妃的位子放在那里,总要有人去占的。蒋氏纵然再不情愿也只能接受。
当然,她是正妃,天然的就要高上一层,崔幼婉在她手下势必是要受点委屈的。但现在崔夫人也算看出来了,这是太后要跟蒋氏打擂台呢,只要崔幼婉听太后的,有太后扶持,她也吃不了什么亏,说不定将来还能东风压倒西风呢。
不过——崔夫人有那么一瞬的恍惚,她跟崔知府夫妻数十年,虽然也用些心机手段才断绝了后宅的麻烦,可毕竟算得上夫妻相得,崔幼婉若是借着太后去与蒋氏斗,沈数会高兴吗?毕竟他与太后的关系,谁都看得出来。
顺得哥情失嫂意,崔幼婉若是靠着太后,只怕就会被夫君厌弃,到时候……崔夫人心口一阵抽紧,一个被夫君所厌弃的女子,纵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内里也是空虚凄凉的,这样的人,崔夫人也见得多了。
可是……崔夫人想起两个儿子,只能把心口的抽痛压了下去,自我安慰:至少幼婉自己是愿意的。崔家的将来,还有她自己的将来,都要指望着儿子。若有太后扶一把,崔敬和崔敏将来的路就平坦得多,她死了之后,到地下也能去见丈夫了。
刚刚下定了决心,崔夫人抬起眼睛来,就对上了桃华似笑非笑的目光。
或许是心里有鬼的人特别敏感,崔夫人一下子就听了出来,安郡王妃说的话里少了“地下”二字,她没有说“崔大姑娘在地下看见妹妹有此归宿”,这,这是偶然,还是别有用意?
☆、第196章 自作
春熙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击掌之声,在格外安静的宫殿之内听得清清楚楚。
皇后嘴角忍不住地扭曲着往下撇——皇帝来了!果然,这里才要给蒋氏塞个侧妃,皇帝就来了,这是来救驾的么?
皇后觉得自己实在是弄不明白。依她所想,皇帝看中了蒋氏,不是该盼着她与安郡王夫妻疏远么?为何却要如此维护,连安郡王府里多个侧妃都要管?难道他对蒋氏就真是这般用心良苦,竟舍不得她心中略有不快?
不过不等皇后想明白,皇帝已经进来了。大约是后宫家宴的缘故,皇帝未穿明黄色常服,换了件浅蓝色银线海水江牙纹的家常袍子,面上带笑,仿佛将殿外的春日都带进来了似的。
好好的一个场面,落在皇后眼里就觉得刺眼刺心,总觉得皇帝笑得跟平日里不一样,是因为蒋氏的缘故么?
这么一晃神,满殿的女人都已经起身向皇帝行礼,皇后才慢半拍地站起来:“皇上来了。”肚里还有酸话,总算是记得这里还有一众妃嫔,硬咽了下去。
皇帝特意向崔夫人点了点头:“崔夫人免礼。”便往太后身边坐了,“怎么进来的时候听着殿里静悄悄的,今日寒食,难道母后没有斗盘么?”
斗盘,就是将各宫做的面燕之类拿出来比较,看谁的更精巧。这也就是宫里有此等闲心了,外头百姓家里做的面点最后都要吃掉,宫里却因着斗盘之故,便有人向面里掺些别的东西,虽然做出来的东西的确更精致鲜艳,其实却是不能吃的了。
因着这个缘故,皇帝素来不大喜欢这斗盘之事,今日却忽然问起来,就连下头的嫔妃们都觉出反常来了。只太后一脸若无其事的样子笑道:“各宫都预备好了,就等皇帝来了评判呢。”
“那就端上来吧。”皇帝也若无其事地笑,“听说母后今年宫里做得特别精致,看来又要拔这头筹了。”
其实哪年也是太后寿仙宫里的面燕夺了第一,其它宫里,包括皇后的凤仪宫,难道还敢跟太后争锋不成?
“叫人把各宫的都呈上来吧。”太后转头吩咐青玉,然后仿佛不经意般地拉了崔幼婉的手道,“皇帝,方才我还在说呢,如今这种痘之事你都交给了安郡王妃,她实在是太辛苦了,如今连人都住到了皇庄上,郡王府里的事都顾不得了。这且不说,就连老四都跟着住去了皇庄,可见那府里没个人打点就是不行。堂堂的郡王,连自己的王府都呆不得,可成什么体统呢?”
桃华真是要佩服太后颠倒黑白的本事,她让沈数跟去皇庄,是为了替他针灸用药,也便于照顾起居,到了太后嘴里,就能变成郡王府没人管事所以住不下去了。
皇帝一脸赞同地点头:“母后说的是。安郡王也与朕说过,之前派的那个王府长史是个糊涂人,郡王妃略放一放手,府里事就被他弄得乱糟糟的。朕刚刚许了他将长史换了,新长史是他自己选的,想来定然会顺手一些。”
太后顿时被噎了一下。王府长史当然是她的眼线,虽说不是什么心腹,但放进安郡王府里就是为了打探消息。现在一下子换掉了,剩下几个内侍和宫人或许藏得更隐蔽些,但也更难接触到王府的重要之事,管什么用呢?
偏偏她刚才自己说了郡王府里乱糟糟的,虽然她指的是内宅,但皇帝这么一混淆概念,她也不好反驳。而且王府长史从名义上说起来是总管王府事务,那么王府一团糟,长史自然难逃罪责,说要换掉也没什么错。
只是,皇帝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太后不由得小心地打量起皇帝来。要知道由沈数自己安排王府长史,就等于把整个郡王府全握在了自己手里。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那又为什么要同意呢?
难道说,皇帝要跟安郡王联手?太后心里猛然闪过一个最糟的可能,顿时觉得后背上微微有些发凉,连崔幼婉的事情都有些无心再说了。
皇帝却是笑得仿佛全不知晓,很随意地摆摆手:“那些闲事,朕也懒得理会,就由他自己折腾去吧,若再说不好,他自己选的人,却怪不到内务府头上了。”
太后含糊地答应了一声,心里呯呯乱跳,几乎想现在就把这话给于阁老传过去。之前他们一直觉得,有安郡王在,皇帝就会跟于家站在一起,毕竟安郡王是他皇位的最大威胁,身后又有西北十万精兵。
可现在她突然想到,倘若皇帝觉得自己皇位稳固,安郡王不可能再与他争位了呢?那时候对手也能变成助力,只要他们有共同的敌手就行。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天下如此,皇室之中,更是如此。
而这个共同的敌手是谁?毫无疑问只有于家!这些年来在朝堂上是于家的门生故旧把持,后宫之中又是于家的女儿掌握,当初只觉得这般才能让于家地位稳固,现在想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皇帝心里难道就没有怨恨么?
怨恨当然是有的,只是因为皇帝未曾表示出来,太后便未曾放在心上。或者说得更坦白残忍一些,只因为皇帝并没有将这种怨恨付诸行动的能力,所以太后便视而不见了。但是皇帝毕竟已经不是当年十八岁刚刚登上皇位,还需要人在背后扶持的那个年轻人了,不知不觉之间,他已经渐渐要脱离开于家的掌握,假如这时候于家反而把手攥得更紧,那结果会有两种:第一,他们可以重新掌握住皇帝,第二,就是皇帝更加用力反抗。现在,皇帝选择的是哪一种呢?他会为了摆脱于家,宁愿去相信安郡王吗?
太后越想越深,手里还拉着崔幼婉的手,却把她给忘记了。皇帝也像根本没看见崔幼婉似的,满面含笑坐着,只把个崔幼婉半弯着身子晾在那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幸好旁边还有个皇后。方才关于王府长史的话她是根本没往心里去的,或许即使听进去了,也根本想不到其中有什么深意,只是看着太后忽然不提这侧妃的事了,心里着急起来,便欠了欠身笑道:“王府长史虽说是总管王府事务的,可终究不好管到后宅里去,更不能贴身伺候安郡王。妾身听说,安郡王这次回京,身边原有的贴身丫鬟都没跟来,这可不成啊。”
皇后其实在娘家的时候也没少读书的。于家在立太子之前就谋划过未来的皇后之位,家里几个适龄的女孩儿虽不敢说是自幼就按照皇后的标准来教导,也是读过不少原不该女孩儿来读的书。譬如说本朝的官职什么的,皇后也是能如数家珍的,说起王府长史的责任倒是半点没错。
皇帝也就半转过身子来对着她,淡淡地道:“郡王府里,难道还少了丫鬟不成?”
难道说袁氏已经知道了她下药的事儿?这念头在皇后心里一闪就被抛开了。只要袁氏小产,不管怎样都会疑心到她身上的,然而没有证据,袁氏也只能咽了这口气。
皇后想到此处,不由得又得意起来,连袁氏头上凤尾钗镶的硬红宝石也不觉得很刺眼了,轻飘飘瞥了袁淑妃一眼,便笑眯眯抹下手腕上一只镯子,赏给了正在太后面前答话的崔幼婉。
太后正拉着崔幼婉一脸亲切,看见皇后赏下来的这只镯子,不由得微微皱了皱眉。皇后最重自己身份,所戴首饰皆为赤金,多镶红宝,从来都是份量颇足。虽说这些东西戴起来的确有中宫风范,然而赏给崔幼婉这样正在热孝之中的人却大不适宜。不说别的,只看崔幼婉穿得如此素净,手上戴一只镶着好几颗红宝的赤金镯子,就颇有些不像样子。
然而皇后一向如此,行事只凭自己高兴,并不管究竟是否妥当。太后也只能当做没看见,也叫宫人取了一对钗来赏了。这对钗却是羊脂白玉的,既贵重又不打眼,孝中正宜佩戴。
崔夫人看见这对钗,心里顿时咯噔一下。钗这东西却不是随便能赏的,时下女子定亲有所谓插戴之礼,便是未来婆母亲至女家,将一支钗插在女子发间,以示亲事结定。虽说此礼起于民间,但到了如今,也有些官宦人家在三书六礼之外也行这插戴之礼。太后此刻拿出一对钗来,只怕是另有寓意了。
果然太后看着盘子里的玉钗笑道:“崔夫人,你这女儿生得实在是惹人爱,不但相貌生得好,听这说话也是贤淑周到。年纪已经十五了,想来在家里也跟着你学些中馈之事吧?”
崔夫人连忙道:“太后过奖了。小女不过是自幼读过几本书,略知道些女德女诫罢了。倒是家里人少,前两年起少不得就让她帮着我理些家事了。”
太后含笑道:“有道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书读得再多,失了规矩反倒不好,还是安分守时最为要紧。”
她这么慢悠悠地说着,目光就有意无意往下瞥了过去,顿时殿内一众嫔妃的目光都落到了桃华身上。
要说最不安分守时的人,至少在座的除了这位安郡王妃之外,再也数不出第二个了。
桃华却坐在那里怡然自得,甚至还对太后笑了笑:“母后说的是。女子若是无才,安分守时最是要紧的。”
一众嫔妃全部默然。圣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不是说女子若是无才,就该安分守时,这岂不是说女子若有才,便不必受那些规矩的束缚了?
就连太后也被轻轻噎了一下,脸色微微有些变化——她可不是这个意思!
皇后本就时刻想捉桃华的小辫子,这会儿顿时笑了出来:“安郡王妃,本宫看你回去该好生读读书了,怎的连圣人的训诫都不通?这身为女子,只读医书可不成,总得多读几卷圣人书,肚子里有些墨水才行呢。”
桃华欠了欠身:“是。多谢娘娘教诲,只不知此语出于何处,还请娘娘告知,容妾身回去捧读。”
皇后顿时也怔了怔。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语出处实不可考,不过是流传于口头的一句话,虽然众人说时都会习惯性地冠以“圣人云”之语,但其实无论孔孟之著作,都根本不曾见有此语。现在桃华这么一问,她还真的答不出来。
太后暗暗叹气。蒋氏说这话本不是对着皇后,而是在反驳她刚才所说的话。这实在是大胆,盖因在座诸人,还没有哪一个的身份比她这太后更尊贵。然而蒋氏又的确有底气说这话,若是她安分守己了,蓝田洛南两县的疟疫由谁来治,这种痘之事又何由而来呢?
正因如此,太后只稍稍用言语刺了一句,被桃华绵里藏针地反驳回来,便不打算再说什么了。偏偏皇后自以为捉到了破绽非要开口,还被问得无言可对,简直是来添乱的。
崔幼婉在一旁细声细气地道:“圣人之言甚多,而万变不离其宗,民女以为,只要随便择一本细细捧读,悟通其中道理即可,似乎倒也不必限定于某几句,这反倒是胶柱鼓瑟,落了痕迹……”
她说完之后,仿佛才发现自己失态,连忙起身向皇后屈膝行礼:“民女一时冲动,竟大胆在娘娘面前开口,还请娘娘恕罪。”
她这是替皇后解围,皇后怎么会怪她,点头笑道:“你这话说得有理,可见是仔细念过书的。既是有理,本宫如何会怪罪于你,快起来吧。”转头瞥了桃华一眼,“安郡王妃也该向崔姑娘学学才好。不然说出去你不读书,也有些丢了安郡王的脸。”说罢,又笑了一声,“不过怕也是本宫多虑了,安郡王自己也是爱武不爱文的,可见你们是一家人了。”
太后听她后头越说越不像,连忙将身一侧,正预备着咳嗽两声,就听桃华点头笑道:“娘娘之才,我不如也。崔姑娘说得这般有道理,可见也是有才之人。”
顿时袁淑妃就端起茶杯来低头宽茶了,嘴角却掩不住露了一丝笑意。太后刚刚才说女子无才便是德,郡王妃就大赞皇后和崔幼婉有才,岂不是在说她们无德么?皇后也真是不开窍,明知道这蒋氏是个骨头硬的,如今还有身份,就不能不去撩拨她么?
若是在道理上能压得住她也就罢了,偏偏这蒋氏口齿锋利得很,饶你引经据典,她不按常理出牌,总能抓住一点漏洞。皇后方才已经吃过亏,被人解围之后竟然还不罢手,也实在是愚强得可以了。
桃华本来是不想跟皇后斗这种嘴的,毕竟身份上她总归是要差着一点,又是在人家的地盘上,稍稍反驳几句表明自己不是任人揉捏的面团也就够了。谁知道皇后最后又把沈数扯出来,分明是在暗指沈数不通诗书,是个武夫。
且不说沈数是读过书的,就算真没读过那些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凭他自幼就进军营,跟着舅父表兄抗击北蛮的功绩,桃华也不许人这样讥讽他。
皇后先还没琢磨出这意思来,及至看见袁淑妃的模样,顿时醒悟了过来。然而桃华是在称赞她有才华,她又不能说自己没才华,一时间反驳也不是,不反驳也不是,一口气硬生生噎在胸口,既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
太后这时候才来得及拿了手帕掩着嘴咳了几声,崔幼婉连忙倾身过去,扶住她手臂,轻轻替她拍抚后背,顺势将这话题掩了过去。
桃华也起身过去:“母后可是身子不适?春夏之交柳絮飘飞,易令人犯嗽症,若是起风的日子,母后还是少往园子里走动。”
太后咳了两声,拉了桃华的手:“难为你还惦记着我。这些日子听说你在皇庄上制那痘苗,眼瞧着又瘦了些。哎,再过些日子就要开始种痘,你怕是更要忙了。好好一个郡王妃,却要吃这些辛苦。”
“如今太医院里选出来的那些人都培训过了,到时候就由他们动手,其实也并不辛苦。”桃华才不相信太后是关心她呢,后头肯定还有后着,是打算不让她再管种痘的事了?
事实证明桃华的思想跟太后完全是两个路子。因为太后下一刻说的话真是颇出她意料之外:“这种痘的事儿,说实在的本不该你来承担,可若交给别人,不但皇帝不放心,我也不放心,这毕竟是关系着天下百姓的大事,也只你能做得起来了。”
“母后实在太过奖了,我不过是尽心尽力罢了……”桃华被这肉麻的称赞说得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事若反常即为妖,太后肯定有什么手段在等着呢。
可到底是什么手段?至少从现在看起来,不像是要讲治死崔知府的事儿啊。毕竟刚刚肯定了要她来主持种痘,就算再计较起崔知府的死,也不能立刻就自打嘴巴,把话吞回去吧。
太后慈爱地笑了笑,摸了摸桃华的手背:“只是你如今是成了亲的人,郡王府里还有一摊子事儿等着你呢。别的事或可不理,老四却是要照顾的。他打小身子弱,又有眼疾,我实在是不放心。”
桃华心里一紧,忽然想到了什么。太后不容她想明白,立刻接着道:“说起来为国舍家这种事,原该是他们男人的责任,如今却都叫你担了,也真是——哎,为了天下百姓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皇帝是个男人,哪里知道后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呢,少不得我替你做主,找个人替你分忧罢了。”
分忧……桃华用眼角瞥了一下崔幼婉,果然见后者虽然微垂着头,手指却紧紧绞着帕子,侧脸上禁不住地露出一丝兴奋激动。
原来是在这儿等着她呢。桃华微微一笑:“多谢母后关心。不过王爷如今跟着我住在皇庄上,并不相离,照顾起来倒也方便,并无须假手于人。”
殿中的妃嫔们都为了那句“并不相离”心里抽了一下,无端地生起一股羡妒来。她们虽说是天子妃嫔,可前朝后宫瞧着不远,中间却像是隔了天堑一般,任谁也不敢说一句跟皇帝“并不相离”。倒是这安郡王妃,随口就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真是夫妻情好,彼此相得了。
皇后忍不住道:“那皇庄上是制痘苗的地方,听说你们弄了好些个得天花的牛过去,如何能让安郡王住在那里?还是母后说得对,你既忙着外头的事,府里自当有个替你分忧的。崔姑娘既通诗书,又能管家理事,给安郡王做个侧妃,当是够格了。”
如果说开始皇后只想看看蒋氏的热闹,那这会儿她是非把崔氏塞进安郡王府不可了。说什么并不相离?她身为皇后,跟皇帝都不曾如此恩爱过,凭什么蒋氏就能!
桃华仍旧在笑着,目光却锋利起来:“崔知府为国捐躯,似乎头七尚未过完,崔姑娘身有重孝,此时谈论婚嫁之事,似乎有些不妥。且既是烈士之女,为妾为侧岂非辱没了?还该择一良人,正经聘嫁才好。”想给她塞个侧妃来碍眼?休想!
殿内的嫔妃们再次陷入了沉默。其实安郡王妃说的每句话都是正理。父亲去世未满头七就说嫁人,口称为国捐躯却令其女为妾,这都是会被人诟病之事,只不过这个妾是有封诰的侧妃,比一般人家的妾强得太多就是了。
然而,提起此事的却是太后,用的还是替安郡王妃分忧的借口。太后可是安郡王妃的嫡婆母,又是这天下身份最贵重的女子,她说出来的话哪怕皇帝都不好反驳,安郡王妃竟不恭恭敬敬地接了,委实是大胆。
太后轻咳了一声:“崔姑娘已经及笄,再守三年便蹉跎了花信,崔知府地下有知,想来也难以放心。民间素有热孝百日之内出嫁的风俗,如此,女儿有了归宿,倒也堪可告慰亡人了。”
皇后接口道:“母后说的是。何况蒋氏你如今忙着种痘之事,过些日子或许还要出京,哪里能照顾得好安郡王呢?母后好心给你寻了个妥当的人做帮手,你且要知道好歹才是。且安郡王按制也该纳一位侧妃两名侍妾,这才像个皇家的模样。听说如今你们府里别说侍妾了,就连贴身侍候的丫鬟都被你打发了,这如何成体统?你既做了皇家妇,就该有皇家妇的气度,这妒之一字乃妇人大忌,身为正妃,更是不可有的。且你成婚半年,至今都未有消息,安郡王已经二十多岁了,你莫要耽搁了他的子嗣才是。若是你生不出,先让侧妃或侍妾生一个也是好的,也能给你带一带儿女缘份。”
皇后这一大篇话讲起来滔滔不绝,颇有得理不饶人的架势。桃华开始恼怒,到后来却被她气笑了:“娘娘放心,妾身再糊涂,也不敢在子嗣上动手脚的。不过王爷虽说已经二十出头,但比他年长仍未有子嗣的也大有人在,妾身愚见,似乎也不必太过着急。”
要说妒,谁能比皇后做得更过份?沈数二十几了没孩子她就着急了?那皇帝已经三十了,儿子在哪里呢?她把嫔妃肚子里的胎儿弄掉的时候,怎么不说这话呢?
皇后刚才说得痛快,倒忘记了自己身上还背着一堆不是呢,现在被桃华这么一刺,猛然噎住,脸都微微胀红了。待要发怒,桃华又不曾指名道姓,待不发怒,脸面上又实在下不来。
太后在一旁用力咳了一声,沉下脸来:“蒋氏,你这般说可就错了。”
桃华立起身来,不卑不亢地道:“请母后教导。”
太后看她这镇定的模样就窝火,难道她真就以为,有皇帝撑腰,连她这个太后都可以不放在眼里了?
“说什么旁人年长仍无子嗣所以不必着急,这些话外人说得,你身为老四的正妃却说不得!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嗣乃是正事!你这般漫不经心,难道是要置老四于不孝不成?可知先帝在地下,也必定盼着老四早些有子嗣呢。”
太后说着,抬手指了指下头坐着的陆盈:“你瞧瞧这宫里,哪个不把皇帝的子嗣大事放在心上?如今陆宝林有孕,皇后日日照看,嘘寒问暖,只盼着生个皇子出来,也好告慰先帝。这才是正妻该做的事。我听说老四对你也极为宠爱,如此,你更该为他着想才是,若是恃宠而骄,耽误了子嗣大事,我却不能容。”
一殿的嫔妃都噤若寒蝉。太后把话说到如此地步,是明白地拿身份来压制安郡王妃了。倘若安郡王妃还不肯答应,除非是要跟太后撕破脸皮。
蒋梅华心里呯呯乱跳,紧张之中又隐隐的有一丝兴奋和幸灾乐祸。再精通医术又怎样?哪怕能让天下皆为你立生祠,婆母为你择定的侧妃,你敢不接下来吗?女子就是女子,为人媳就是为人媳,哪怕丈夫爱宠,上头的长辈也能压死你。
陆盈急得两脚在裙子里轻轻地踏动,如坐针毡,只是太后教导儿媳,哪里是她这样的小嫔妃能插嘴的,只是干着急罢了。
“怎么?”太后说完了话,见桃华立在那里不动,脸色就沉了下来,“我说的话你也不听了?还是你当真妒嫉,连侧妃也容不得?”
桃华真想给她顶回去,然而那实在是不明智。何况以太后的身份,若是真撕破了脸皮,直接下道懿旨把崔幼婉指给沈数也是可以的,就如当初不顾外人议论,硬是在上元节设局让沈数娶了她一样。外人或许会指摘太后别有用心,可是她与沈数却不能抗旨。
“母后关心王爷,我自是求之不得。”桃华皮笑肉不笑地扯了扯嘴角,目光向崔夫人看过去,“说起来这倒也是缘分,想当初先帝为王爷定下的就是崔家大姑娘,只可惜竟仙逝了……如今崔二姑娘能进郡王府,想来崔大姑娘看见妹妹有此归宿,心里也会高兴的吧?”
与其跟太后硬顶,不如釜底抽薪。崔家还有欺君之罪背在身上呢,现在就这么大胆要把第二个女儿再嫁给沈数了吗?
崔夫人本来还安稳坐着。她自然听得出来桃华是不愿意接纳崔幼婉的。这也是常理之中,哪个女子会愿意夫君被别人分去呢?不过本朝郡王后宅有制,侧妃的位子放在那里,总要有人去占的。蒋氏纵然再不情愿也只能接受。
当然,她是正妃,天然的就要高上一层,崔幼婉在她手下势必是要受点委屈的。但现在崔夫人也算看出来了,这是太后要跟蒋氏打擂台呢,只要崔幼婉听太后的,有太后扶持,她也吃不了什么亏,说不定将来还能东风压倒西风呢。
不过——崔夫人有那么一瞬的恍惚,她跟崔知府夫妻数十年,虽然也用些心机手段才断绝了后宅的麻烦,可毕竟算得上夫妻相得,崔幼婉若是借着太后去与蒋氏斗,沈数会高兴吗?毕竟他与太后的关系,谁都看得出来。
顺得哥情失嫂意,崔幼婉若是靠着太后,只怕就会被夫君厌弃,到时候……崔夫人心口一阵抽紧,一个被夫君所厌弃的女子,纵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内里也是空虚凄凉的,这样的人,崔夫人也见得多了。
可是……崔夫人想起两个儿子,只能把心口的抽痛压了下去,自我安慰:至少幼婉自己是愿意的。崔家的将来,还有她自己的将来,都要指望着儿子。若有太后扶一把,崔敬和崔敏将来的路就平坦得多,她死了之后,到地下也能去见丈夫了。
刚刚下定了决心,崔夫人抬起眼睛来,就对上了桃华似笑非笑的目光。
或许是心里有鬼的人特别敏感,崔夫人一下子就听了出来,安郡王妃说的话里少了“地下”二字,她没有说“崔大姑娘在地下看见妹妹有此归宿”,这,这是偶然,还是别有用意?
☆、第196章 自作
春熙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击掌之声,在格外安静的宫殿之内听得清清楚楚。
皇后嘴角忍不住地扭曲着往下撇——皇帝来了!果然,这里才要给蒋氏塞个侧妃,皇帝就来了,这是来救驾的么?
皇后觉得自己实在是弄不明白。依她所想,皇帝看中了蒋氏,不是该盼着她与安郡王夫妻疏远么?为何却要如此维护,连安郡王府里多个侧妃都要管?难道他对蒋氏就真是这般用心良苦,竟舍不得她心中略有不快?
不过不等皇后想明白,皇帝已经进来了。大约是后宫家宴的缘故,皇帝未穿明黄色常服,换了件浅蓝色银线海水江牙纹的家常袍子,面上带笑,仿佛将殿外的春日都带进来了似的。
好好的一个场面,落在皇后眼里就觉得刺眼刺心,总觉得皇帝笑得跟平日里不一样,是因为蒋氏的缘故么?
这么一晃神,满殿的女人都已经起身向皇帝行礼,皇后才慢半拍地站起来:“皇上来了。”肚里还有酸话,总算是记得这里还有一众妃嫔,硬咽了下去。
皇帝特意向崔夫人点了点头:“崔夫人免礼。”便往太后身边坐了,“怎么进来的时候听着殿里静悄悄的,今日寒食,难道母后没有斗盘么?”
斗盘,就是将各宫做的面燕之类拿出来比较,看谁的更精巧。这也就是宫里有此等闲心了,外头百姓家里做的面点最后都要吃掉,宫里却因着斗盘之故,便有人向面里掺些别的东西,虽然做出来的东西的确更精致鲜艳,其实却是不能吃的了。
因着这个缘故,皇帝素来不大喜欢这斗盘之事,今日却忽然问起来,就连下头的嫔妃们都觉出反常来了。只太后一脸若无其事的样子笑道:“各宫都预备好了,就等皇帝来了评判呢。”
“那就端上来吧。”皇帝也若无其事地笑,“听说母后今年宫里做得特别精致,看来又要拔这头筹了。”
其实哪年也是太后寿仙宫里的面燕夺了第一,其它宫里,包括皇后的凤仪宫,难道还敢跟太后争锋不成?
“叫人把各宫的都呈上来吧。”太后转头吩咐青玉,然后仿佛不经意般地拉了崔幼婉的手道,“皇帝,方才我还在说呢,如今这种痘之事你都交给了安郡王妃,她实在是太辛苦了,如今连人都住到了皇庄上,郡王府里的事都顾不得了。这且不说,就连老四都跟着住去了皇庄,可见那府里没个人打点就是不行。堂堂的郡王,连自己的王府都呆不得,可成什么体统呢?”
桃华真是要佩服太后颠倒黑白的本事,她让沈数跟去皇庄,是为了替他针灸用药,也便于照顾起居,到了太后嘴里,就能变成郡王府没人管事所以住不下去了。
皇帝一脸赞同地点头:“母后说的是。安郡王也与朕说过,之前派的那个王府长史是个糊涂人,郡王妃略放一放手,府里事就被他弄得乱糟糟的。朕刚刚许了他将长史换了,新长史是他自己选的,想来定然会顺手一些。”
太后顿时被噎了一下。王府长史当然是她的眼线,虽说不是什么心腹,但放进安郡王府里就是为了打探消息。现在一下子换掉了,剩下几个内侍和宫人或许藏得更隐蔽些,但也更难接触到王府的重要之事,管什么用呢?
偏偏她刚才自己说了郡王府里乱糟糟的,虽然她指的是内宅,但皇帝这么一混淆概念,她也不好反驳。而且王府长史从名义上说起来是总管王府事务,那么王府一团糟,长史自然难逃罪责,说要换掉也没什么错。
只是,皇帝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太后不由得小心地打量起皇帝来。要知道由沈数自己安排王府长史,就等于把整个郡王府全握在了自己手里。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那又为什么要同意呢?
难道说,皇帝要跟安郡王联手?太后心里猛然闪过一个最糟的可能,顿时觉得后背上微微有些发凉,连崔幼婉的事情都有些无心再说了。
皇帝却是笑得仿佛全不知晓,很随意地摆摆手:“那些闲事,朕也懒得理会,就由他自己折腾去吧,若再说不好,他自己选的人,却怪不到内务府头上了。”
太后含糊地答应了一声,心里呯呯乱跳,几乎想现在就把这话给于阁老传过去。之前他们一直觉得,有安郡王在,皇帝就会跟于家站在一起,毕竟安郡王是他皇位的最大威胁,身后又有西北十万精兵。
可现在她突然想到,倘若皇帝觉得自己皇位稳固,安郡王不可能再与他争位了呢?那时候对手也能变成助力,只要他们有共同的敌手就行。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天下如此,皇室之中,更是如此。
而这个共同的敌手是谁?毫无疑问只有于家!这些年来在朝堂上是于家的门生故旧把持,后宫之中又是于家的女儿掌握,当初只觉得这般才能让于家地位稳固,现在想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皇帝心里难道就没有怨恨么?
怨恨当然是有的,只是因为皇帝未曾表示出来,太后便未曾放在心上。或者说得更坦白残忍一些,只因为皇帝并没有将这种怨恨付诸行动的能力,所以太后便视而不见了。但是皇帝毕竟已经不是当年十八岁刚刚登上皇位,还需要人在背后扶持的那个年轻人了,不知不觉之间,他已经渐渐要脱离开于家的掌握,假如这时候于家反而把手攥得更紧,那结果会有两种:第一,他们可以重新掌握住皇帝,第二,就是皇帝更加用力反抗。现在,皇帝选择的是哪一种呢?他会为了摆脱于家,宁愿去相信安郡王吗?
太后越想越深,手里还拉着崔幼婉的手,却把她给忘记了。皇帝也像根本没看见崔幼婉似的,满面含笑坐着,只把个崔幼婉半弯着身子晾在那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幸好旁边还有个皇后。方才关于王府长史的话她是根本没往心里去的,或许即使听进去了,也根本想不到其中有什么深意,只是看着太后忽然不提这侧妃的事了,心里着急起来,便欠了欠身笑道:“王府长史虽说是总管王府事务的,可终究不好管到后宅里去,更不能贴身伺候安郡王。妾身听说,安郡王这次回京,身边原有的贴身丫鬟都没跟来,这可不成啊。”
皇后其实在娘家的时候也没少读书的。于家在立太子之前就谋划过未来的皇后之位,家里几个适龄的女孩儿虽不敢说是自幼就按照皇后的标准来教导,也是读过不少原不该女孩儿来读的书。譬如说本朝的官职什么的,皇后也是能如数家珍的,说起王府长史的责任倒是半点没错。
皇帝也就半转过身子来对着她,淡淡地道:“郡王府里,难道还少了丫鬟不成?”